●新华社记者 杜新 文萍 刘媛媛
经历了炎炎6月的考场博弈,考生和家长进入了7月水与火般焦灼的录取等待。究竟自己填报的志愿是否妥当?会不会达到了录取线却被别的考生挤掉……众多考生和家长心里都难免有这样的疑虑。
这些疑虑折射着全社会关注的高校招生的核心问题:招生录取能否公平、公正?
那么,招考部门和高校招生能尽职吗?如何防止高校招生暗箱操作等弊端?记者从广西招生考试院了解到了一些鲜为人知的高校招生背后的新闻故事。
他们掌握学生的情况比我们还要全
重点院校对考生的跟踪从高考前半年就开始了,其实录取工作已经是履行最后一道程序。广西招生考试院院长杨伟嘉透露。
北大、清华、中国科技大学等众多院校,在各省区都设有招生小组。到广西的不少招生小组,他们往往花约半年时间甚至更长的时间,从高考前开始追踪,几乎走遍每一个县的高中,网罗了大量优秀学生的信息,包括学生的学习情况、家庭情况、联系电话等等。
去年寒假期间,北京大学一位年近6旬的教授为了广西的一位山区优秀学生,硬是走了十几里的山路到这位学生家里家访;今年清华大学副校长谢维和亲自来到南宁,召集广西各重点高中的校长和学生、家长座谈。
杨伟嘉说,他们所做的这些工作都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的,那就是尽可能把优秀的学生争取到适合本人水平和志向的学校就读。我们没有去过的学校,这些高校招生小组去了,他们掌握到的学生情况比我们还要全。
严格招生管理,打击非法中介
由于目前高等教育资源比较稀缺,无法满足社会要求,一种寻利空间就此出现,一些非法的招生中介应运而生。
杨伟嘉说,广西采取了许多措施打击非法招生中介活动,其中最重要的措施就是给考生和家长知情权,不断加大信息开放程度,规范招生管理程序。招生政策、投档、阅档、退档和录取情况等信息可以在很短时间就通过电话、网络、手机短信等多种形式查询。信息透明度越大,中介手段就越小,这是打击招生中介的有力手段。
规范招生管理程序主要体现在两个互相制约上,一是投档录取的互相制约,招生考试机构没有录取权,只能按考生填报志愿和考分由高至低按1∶1.2的比例投档;而高校没有调档权,只能在投档的考生中选录。二是招生考试机构内部管理的互相制约,招生录取信息合成到招生考试院后立即备份,分别由机要室、院领导、业务处和数据管理人员管理,任何人也不可能在考生分数、填报志愿等信息上进行更改。同时负责接收和调剂计划的人员不能投档;投档人员不能接收调整计划和审核录检,录取审核人员则不能接收计划和投档,各个关键岗位的工作人员均有严格的责任制。
由于高校招生有多种形式,如自主招生、保送生、定向生、预科生、体育和艺术特长生等特殊类型招生,国家有专项政策,有的可以免试入学、有的可以降分录取,另外,大部分的高校还有一些机动指标,有较大的自主权,如果管理不到位,容易出现漏洞。 据介绍,为能够录取到优秀的生源,高等学校特别是重点大学都非常重视,在机动计划的使用上,既大力倾斜优秀生源,又严格计划使用程度和要求。